6 月 14 日,2025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在湖南长沙盛大启幕,以 “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” 为主题,通过科技赋能与非遗创新,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桥梁。本次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,吸引了全国文物系统代表、专家学者及公众共同参与,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年度盛会。
科技赋能:让文物 “活” 在数字时代
主场活动以 “科技激活遗产生命力” 为核心,集中展示了多项突破性成果。金沙遗址博物馆的 “空中博物馆” 项目通过无人机航拍与三维建模,将千年遗址转化为云端 “数字孪生”,公众可通过手机实时浏览遗址全貌。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则利用 VR 技术打造 “非遗元宇宙”,西兰卡普织锦、摆手舞等非遗技艺在虚拟场景中实现动态传承,让年轻一代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。此外,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,展示了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高新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,为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。
非遗创新: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
活动现场,非遗与潮流元素的碰撞成为最大亮点。宁夏主会场设置 “传统 + 潮流” 消费新场景,哪吒 Cosplay 秀、汉服走秀与中卫蒿子面、隆德暖锅等非遗美食结合,吸引了大量 Z 世代及亲子家庭参与。广州陈家祠广场的非遗晚会将粤剧粤曲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,国家级传承人倪惠英与流行歌手廖百威跨界合作,演绎出《龙的传人》等经典曲目。福建漳州东山主会场发布 “三阳开泰” 非遗旅游线路,串联关帝文化、红色记忆与生态景观,推动文化遗产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。
全民参与:构建遗产保护共同体
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主题论坛上强调,文化遗产保护需坚持 “保护第一、加强管理、挖掘价值、有效利用” 的原则,推动文物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。活动期间,全国 4000 余家博物馆、遗址公园免费开放,推出 “文物修复体验”“非遗手作工坊” 等互动项目,吸引超百万公众参与。抖音平台发起的 “# 我的遗产记忆” 话题播放量突破 10 亿次,腾讯公益 “数字遗产守护计划” 通过捐步、答题等形式筹集保护资金,形成 “人人都是守护者” 的社会共识。

未来展望:守护文明根脉 赋能绿色发展
本届遗产日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,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。从长沙的数字化创新到全国 220 余场地方活动,从辽宁推进红山文化联合申遗到河南浚县古城的非遗嘉年华,各地通过整体性保护、跨界融合与代际传承,探索文化遗产在当代的 “生存之道”。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言:“遗产不是尘封的古董,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。” 未来,随着 “十五五” 文物事业规划的推进,科技、教育与公众参与将成为遗产保护的核心驱动力,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。
DB旗舰官网